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和谐乡村守护人——记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燕塘镇司法所所长廖思熠

来源:   发布机构:阳山纪检监察网  点击量:次  日期: 2013-12-16

   在燕塘镇,廖思熠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五,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调解名嘴”廖老五。
  
  那一天,笔者第一次见到廖思熠。他缓缓地走向笔者,走路的样子让人感觉大地似乎有点不平。“那是腰椎间盘突出手术造成的,不能怪大地。”廖思熠开玩笑道。“‘名嘴’之称果然名不虚传!”笔者在心中暗暗称道。
  
  廖思熠已经在基层司法所摸爬滚打了18个年头,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和事老”。“但凡群众身陷纠纷,他都会出手相助,以非同寻常的责任心和平常心,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以温暖如春的调解风格化干戈为玉帛。”廖思熠同事的眼中满是赞赏。
  
  2001年,小山村因修路砍掉了邻村路边的果树枝。由于没有事先打招呼,邻村村民以为对方蓄意挑衅,马上展开反击,不仅挖坏了小山村的村道,还强行到小山村村后的山间平地接水引水。一场路水纠纷在两村之间上演,并且愈演愈烈:邻村不仅拦截小山村的村民,还聚集30多名村民冲到镇政府阻碍调解。
  
  廖思熠请缨出战,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其间,他风里来雨里去,一张“婆婆嘴”喋喋不休,却屡屡碰壁。纠纷双方因积怨深、矛盾大,谁也不肯让步。有些人甚至调转矛头,一手攥紧拳头,一手指着廖思熠破口大骂。
  
  “别费力不讨好。”同事劝廖思熠收兵。但廖思熠不服输:“如果连这样一个纠纷都搞不定,岂不是砸了我‘名嘴’的招牌。”
  
  在接下来的调解中,廖思熠始终笑脸相对,以铿锵有力的语调,用事实、用真情、用道理、用法律去跟群众说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廖思熠终于以执着的工作态度和实实在在的话语解开了纠纷双方的心结。
  
  “我在这儿生活了几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当官的这么执着,整天为我们这点事没白没黑地跑。”小山村的一个村民竖着大拇指称赞道。
  
  据不完全统计,18年来,廖思熠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7.5%,制止群体性械斗30余起。
  
  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工作,严重透支了廖思熠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发作时,浑身骨头跟散架似的。”廖思熠苦笑。实在痛得顶不住了,他就擦擦药酒,贴上膏药继续工作。即便后来动过手术,天天戴着护腰环,他依然每天骑着摩托车深入村寨,为了辖区的和谐稳定奔走劳累。
  
  2005年,燕塘街与大宅村、玉西村与旗岭脚村、玉坡村与黄宝村相继因林地产权不清晰发生纠纷。接下三副沉甸甸的担子,廖思熠信心满满。然而,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他足足花了4年时间才啃下这3根硬骨头。
  
  由于纠纷涉及村子多、涉及林地大,廖思熠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然而,无论廖思熠多么伶牙俐齿,纠纷村民就是不买账。
  
  接连失利的廖思熠没有灰心。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他近百次深入纠纷林地实地查看,耐心调解。2009年,廖思熠做了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一出院,他便一头扎进林地里。看着廖思熠一瘸一拐地走上山头,纠纷双方被深深触动了,纷纷表示服从调解。很快,3起多年悬而未决的纠纷在2009年5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报耳神”眼中的“民间组织部长”
  
  自1995年进入燕塘镇司法所,廖思熠始终怀揣对群众的一片爱心、真心和热心,奔走在辖区的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他风里来雨里去,走“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不仅常常顾不上吃饭,有时还会受人恐吓,遭人打骂。但他无怨无悔。
  
  “老五,你这份工作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之事,却非常棘手,干脆改行算了。”亲朋好友劝廖思熠。
  
  但在廖思熠看来,乡镇司法所是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机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还不能卸下这副担子。“只要能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哪怕天天处理鸡毛蒜皮之事,我也无怨无悔。”廖思熠坚定地说。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为了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田间地头,廖思熠一直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他认为,要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就有必要在各村寨和各群体中发展“线人”。
  
  “矛盾纠纷有时防不胜防。要防患于未然或者及时处理,就必须在有阳光的地方发展自己的‘眼睛’,在没有阳光的地方发展自己的‘耳朵’。”谈起自己的工作思路,廖思熠显得有些兴奋,再次展示了他的“名嘴”风范。
  
  熟悉廖思熠的人都知道他的圈子里有这么一拨人:镇里七站八所和各个村委会、村小组的“头头脑脑”。这些人便是廖思熠所谓的线人,他称“报耳神”。
  
  在廖思熠的努力下,他和同事在全镇发展了132名纠纷信息员。如今,这132名纠纷信息员活跃于燕塘镇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广泛收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和苗头性信息。一有发现,他们便会立即将信息通过手机传输到廖思熠的耳朵。
  
  今年清明节,燕塘镇的祭祀队伍早早地进入角色,鞭炮声此起彼伏,一波盖过一波。各家各户几乎无一例外地就着节日扫墓,以示人丁兴旺,家族温馨。
  
  就在此时,不和谐的一幕出现了。某村的祭祀现场出现了手持刀棍、挥舞利锄的两拨人。由于一户人家在挖新坟时,无意挖到了另一户人家的旧坟,恩怨就此结下。双方捋袖揎拳,摩拳擦掌,指鼻骂眼。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场的紧张气氛持续升级,火药味越来越浓,眼看一场械斗不可避免。
  
  就在双方即将大打出手之际,纠纷现场不远处突然响起高分贝的摩托车喇叭声。只见一位戴着护腰环的中年男子蹒跚地挤进人群中间,放开嗓门大声喊道:“不能打架,有什么问题尽管跟我说!”
  
  来人正是廖思熠。正是由于“报耳神”的通风报信,廖思熠才能迅速赶到现场,制止了一起潜在的流血冲突。
  
  人们不知道,为发展“报耳神”,廖思熠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些年来,他广交朋友,甚至连村寨老人的寿宴也不放过。据廖思熠的妻子介绍,他每年给寿星老人送去的牛奶不下100箱。“仅这笔开支,他就得每年从工资中抠出几千元。”妻子无奈地说。
  
  由于社交能力强,“报耳神”都亲切地称廖思熠为“民间组织部长”。但在廖思熠看来,活动能力强源自他的工作积淀。他说,3年的人民教师生涯,养成了他工作认真细致的习惯;3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经历,练就了他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树立起他为民干实事的信念。
  
      同行眼中的“民间社会活动家”
  
  “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一直是廖思熠的工作思路。
  
  在廖思熠看来,基层调解必须坚持抓早、抓小,及早发现、及时化解,严防事态扩大。为此,他带领司法所一改过去座谈问案的旧方式,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排查工作,主动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超前工作,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
  廖思熠的方法还有很多。他独具匠心,建立排查台账,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登记,分析梳理,落实责任,限期调处。此外,廖思熠还和有关部门达成共识,渐渐摸索出以司法所为主,附近法庭、镇派出所、镇直相关单位及各村委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体系。
  
  在完善预警、排查、调处机制的基础上,廖思熠还组织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要求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调解员必须在30分钟之内赶到事发现场。“早一分赶到现场,纠纷双方的恩怨就会少一分,调解的成功性也会大一分。”廖思熠说。
  
  2006年4月17日,由于某石材厂拖欠某村村民家属工资,该村的两名村民偷偷拉下了工厂的电闸,结果被当场发现。七八名工人手拿铁铲等工具怒气冲冲地将村民团团围住。村民也不甘示弱,拿起铁铲准备迎战。纠纷双方人人面红耳赤,相互推搡。矛盾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廖思熠和他的搭档赶到现场。
  
  “都给我住手!”廖思熠的大喝如平地响起一声惊雷,现场顿时安静下来。然而,当纠纷双方发现只有两名司法所干警时,胆气立刻又壮了起来,继续挥动手中的“凶器”大声叫骂。现场又一次陷入剑拔弩张的混乱中。
  
  廖思熠不顾自身安危,镇定地挤到人群中间,耐心地向群众宣传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双方放下手中的“武器”。经过近1个小时的艰苦疏导,人们终于被廖思熠的正气和诚心感动,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不断有人悄悄扔下铁铲,默默地站到一边。廖思熠趁热打铁,终于使纠纷双方达成共识,握手言和。
  
  “普法教育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头戏,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必须下大力气促进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多年的司法行政工作经验告诉廖思熠,群众不学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是民间纠纷频发的根源。然而,廖思熠却发现,传统的固定式的普法宣传模式僵化,严重束缚住了法治精神飞翔的翅膀。
  
  “法律要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让群众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让普法宣传动起来,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群众的心田。”廖思熠以“创先争优”为契机,重点选择各中小学校、厂矿企业和矛盾纠纷突出的村寨作为普法突破口,一改过去单纯设立宣传栏、悬挂标语的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法制培训、现身说法等新形式。
  
  近年来,廖思熠和同事共举办各类形式的法制培训班300多期,组织和策划法制宣传活动100多场次,深入全镇农村、学校、厂矿企业开展现身说法50多期。呆板、冰冷的法律在廖思熠的人性关怀下有了漂亮的外衣、亲切的面孔。
  
  如今,廖思熠不仅在燕塘镇家喻户晓,还成了相邻乡镇的名人。附近的业内同行纷纷前来燕塘取经,称赞:“只有像‘调解名嘴’廖老五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民间社会活动家!”

     (来源:中国廉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