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一位香港麻醉医生阳山植林蓄水的故事

来源:   发布机构:阳山纪检监察网  点击量:次  日期: 2006-06-06

    有这样一位香港人,一直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但退休后却到阳山县的东山植树,在有生之年,不仅在石灰岩山区成功植树“造水”造福百姓,而且在当地扶贫济困热心公益事业。
  他叫谢士恒。植林“造水”,创造“天方夜谭”
  谢士恒先生祖籍广东梅县,家族移居新加坡已有6代,1943年,谢士恒出生于新加坡,4岁随父母到香港,14岁后又回到澳州读书,其后又回到香港做了麻醉医生。
  谢士恒植林“造水”缘起1993年的老家之行。当年,谢士恒随老父回乡探亲,在梅县雁洋镇文社村,谢士恒凌晨3点被熙来攘往的人群嘈杂声吵醒了。原来,当地的山头全部因过度开垦变成荒山,生态破坏造成水源紧张,此时群众深夜正向一口枯竭的井轮流打水。井水很浅,一个人打完后,另一个人等很长时间才有水可打。
  30多年从事医生职业的谢士恒看到这一幕后,出自“医者父母心”的天性,心里从此萌生出植林“造水”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的念头。1994年,谢士恒开始在文社村的200亩荒山植林“造水”,2年后,已经荒废的山头开始绿化起来,枯竭多年的泉眼冒出一股股清泉,当地的村民饮水难问题得到改善。谢士恒由此与植树造林结下了缘份。
  一次,一位给谢士恒运送树苗的阳山人来到文社村,看到谢士恒在荒山植树,就告诉他,阳山是一个很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当地很多群众“饮水贵如油”。这时,谢士恒在心里就想开了:阳山既然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在阳山如果植林“造水”成功,那么祖国饱受缺水的石灰岩山区农民不就可以喝上水了吗……
  谢士恒的太太谢谭颖儿告诉记者,谢士恒的想法一开始只是一种尝试,想不到竟成了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缺水的地区改善生态,涵养水源。
  1999年,经人引荐谢士恒来到阳山县杜步镇东山乡。东山乡古名九十九崆,遍地石头山,是全省贫困县的“四大金刚”之首,由于缺水,当地人有“上了锁的水柜不上锁的门”的形象说法。10多年前,省地质学院一位教授考察后说,东山根本不具备现代人的生存条件。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植林“造水”可谓天方夜谭,时任阳山县委书记(现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的谢土新说:“他正是在创造天方夜谭,而且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
  1999年初,谢士恒首批投入几十万元在山上种了1000多亩树,然而由于没有经验,种下不久大部分树苗干枯了。首战失利使他体会到要在石灰岩山区植树一定要讲究科学的办法。为此,一直从事医生职业的谢士恒开始研究起植树的知识来,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他了解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办法非常适合引用。当年谢士恒在东山成立了植树蓄水风景试验区,并邀请华南植物园专家作顾问指导,采用“品字形”打穴,再用混合好稻谷壳的泥土回填,春天植树后用松树皮覆盖。经过2年的实践,试验后树木开始成林,山间冒出泉水,6年后,当记者踏上谢士恒的万亩试验区看到,3000多亩山地已绿化起来,整个林区共生物种180多种,山岭间渗出多股山泉,引到东山乡5000多户居民家中和杜步镇部分群众家中。
  谢士恒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石灰岩山区植林“造水”的奇迹。目前,昔日典型的“寒极”俨然成为一个生态公园和物种植物园,昔日饮水难问题因为有了这片绿洲而彻底解决。
  慈善家做善事不求回报谢士恒先生生前在祖国不仅植林“造水”
  造福百姓,而且热衷于扶贫济困的公益事业,在东山期间,他先后投入积蓄1000多万元用于植树和扶贫。
  有一件事让阳山县林业局局长黎锡光非常感动,那就是有一次黎锡光因工作需要摸查东山乡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在乡政府没有找到,结果在谢士恒先生手中找到了。原来谢士恒先生在东山乡期间跑遍了所有的村,一户一户了解贫困情况,为的是有计划地实施扶贫济困。
  从2001年开始,谢士恒4年共组织阳山的白内障患者91人到新会免费治疗,治疗完后每人都赠送一封20元的红包,对东山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大衣、大米,对贫困学生送书包、送书籍、送学费,投入几十万元重修小学……为了节省资金扶助更多的人,谢士恒在修上山公路仅铺两条车轮的水泥,中间留下种草;在香港,谢士恒没有买过一间房子,而是租房住;长期往来香港与阳山,谢士恒没有买过专车,而是租车或坐乡政府的残旧吉普车;水费收入除维护费外,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自己一分不取。
  谢士恒先生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感动着所有的人。在东山乡,他的名字无人不识,大家都叫他好人,慈善家。2001年,阳山七拱镇年近70岁的农民黄大柏在谢士恒的资助下免费做了2次白内障手术,在重见光明的第一时间他拿起毛笔写下一首“祝谢士恒先生长寿”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身患绝症,信念不改一个人长期扶贫济困已经难能可贵,身患绝症仍坚持扶贫济困的品质更加高尚。谢士恒就是这样一种人,自始自终,他心里装的是别人。
  早在1999年,谢士恒到阳山植林“造水”的时候,就被诊断出血癌,医生说他只能活几个月的时间。面对死亡,谢士恒仍坚持往来于香港与阳山之间,一面与病魔斗争,一面身体力行植林造树扶贫济困,也许他的善心感动了上苍,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几年,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帮助更多的人。
  “在阳山,谢士恒从来没有提起自己患血癌的事”。当时的东山乡书记陈汉洲告诉记者,每次接触谢士恒,交流都是公事,谈造林,谈扶贫,当地干部群众从来不知谢先生将不久于人世。
   2004年冬,谢士恒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但始终没有改变他植林“造水”的信念。来到东山后,他总惦记着山上的一树一木,一定要亲自上山看看,在原乡国土所所长张锦等的搀扶下,谢士恒喘着气,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上山,他说:“我的时间已不多了,我要亲眼看看这里的树长得怎样。”
   2005年3月,谢士恒的病情恶化,在临终的10多天时间前,他手里仍紧紧捏着去山西造林的机票……
  谢士恒的事业后继有人去年3月,谢士恒先生在香港不幸病逝。谢士恒悄悄地走了,但他的精神感动了一大批香港热心人士。当年,谢太太和一批热心人士共同成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循着谢士恒的足迹,继续开展谢士恒生前未完成的事业。
  香港谈许佩然是新近加入基金会的会员,她说,作为认识几十年的故友,一开始对谢先生的做法很不理解,直到偶然的的机会来到东山看到谢先生的试验区,才被谢先生不折不挠的精神感动,于是毅然加入了基金会。她说,基金会成立后,已引起了香港和内地各界的关注,香港的陈先生来了,张先生来了,李女士来了,谢先生的堂弟也来了……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正加入基金会以群体的力量发扬谢先生的事业。
  在基金会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基金会投入130多万元在东山乡建起眼科治疗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图书馆以及植树造林,眼科治疗中心成立后已为180多名老人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
  真爱洒人间,青山铭功绩。谢士恒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恒,他的事业后继有人。

图:


 谢士恒(中)在规划东山植林“造水”

 谢士恒的太太谢谭颖儿与香港义工东山植树造林


    努力未必成功放弃一定失败 ———采访谢士恒先生事迹随笔
    6月1至2日,笔者随市联合采访团奔赴阳山,采访香港谢士恒先生植林“造水”的感人事迹。两天的所见所闻,确实令笔者对谢士恒先生肃然起敬。
  谢士恒先生于1999年应有关方面邀请,来到阳山县东山乡严重缺水的石灰岩山区植林“造水”。当时,好些人对此事能否成功都持极端怀疑态度,部分群众甚至认为谢先生花这么多钱投放到东山植林“造水”是“傻瓜”、“白痴”所为。就连谢士恒先生的太太———谢谭颖儿也坦言,自己当初跟随丈夫到山区种树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并且,当医院证实谢先生得了血癌、岁月无多的时候,谢谭颖儿忧伤地对丈夫说:“哪一天你走了,我也就离开东山了。”因为她知道,石灰岩山区植林“造水”谈何容易!
  然而,谢士恒先生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用谢谭颖儿的话来说,谢先生“做老公,我给他100分;当医生,他是一个很专业、很优秀的麻醉医生;搞植林‘造水’,他是一个很投入、很善于学习、总结和研究、很有知识、很不怕挫折的大好人!”谢先生在东山植树首次遭受失败、损失几十万元之后,他总结出一条教训:“要亲力亲为”;树苗种上才一、两年就不幸被山火烧毁,他叹了几口气后,继续种植不停步;他考察、总结、发明的先“品字形打坑、泥土混谷壳、松树皮覆盖、浸湿整座山”,然后:“多品种、高密度”种植的植林方法,在梅县、在阳山东山、在山西黄土高原都有奇效,“造水”都获得成功!
  原东山乡党委书记、现阳山县统计局局长陈汉洲充满感情地向联合采访团介绍说:“谢先生走路时想着种树,坐着、躺着时想着种树、生病时想着种树,病危时还想着种树。种树简直成了谢先生身上的血液———少不得,缺不了!”谢先生的香港朋友告诉我们:“他在香港的病榻上仍坚持要亲自去黄土高坡看第一批树苗种下———手里紧紧捏着机票,直到去世前十天才肯退掉……”
  面对着电视摄像机,谢谭颖儿真诚地说,今天自己之所以仍能在东山坚持下来,继续丈夫未竞的事业,全靠丈夫精神的支撑和丈夫走之前弄好的事业轮廓与基础。她说当初她曾经站在光秃秃的山坡上依偎着丈夫并对丈夫说:“你会画一幅很美的图画,但用的绘画工具不是画笔而是实物!”
  写到这儿,笔者忽然联想到篮球巨星姚明最近时常在电视上说的一句话“努力未必成功,放弃一定失败。”然而,努力只是一种执着的表现,执着的背后总该有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是动机吧?谢士恒先生的生前好友、阳山县残联原理事长李河向我们展示了谢士恒先生于2000年12月7日回复给阳山老农黄大柏的信(当时患白内障的黄大柏经谢先生免费资助救治左眼先行复明了),信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能够带多一点点欢乐到这个世界,而我们又有能力参与这个过程,就已经足够,遣憾的是我们不能一次性地把你双眼复明,因为限于我们的财政能力。不过,看了你的信,一只眼能够复明,还可以多做很多事情,能够享受你觉得重要的人生,我们替你高兴。”东山村(原东山乡)委会副主任薛罗生也激动地告诉我们,“谢先生有这么一句口头禅:人生在世,做善为先;造福人民,永远安乐。”我想,这应该是谢先生在植林“造水”事业上如此努力、如此执着、如此痴迷的动机和如此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吧?
  刘国华
    (来源:清远日报)

链接:

向谢士恒先生学习的倡议书

    连日来,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清远日报》等连篇大幅地报道了香港谢士恒先生在我县杜步东山村“造水”、造福石灰岩山区人民的先进事迹,谢士恒先生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从一九九九年开始,长期深入东山植树“造水”、无私奉献,在东山种植了大片生态林、风景林、保水林,经过几年的不懈奋斗,昔日荒芜干旱的、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石灰岩地区已经绿树成荫,林间溪水潺潺,蓄水风景试验区俨然成为了由乐昌含笑、红椎、枫香、樟树等一百多种珍稀名贵树种组成的植物宝库,同时使东山街和杜步圩两地的5000多居民喝上了“幸福水”、“放心水”。谢士恒先生不幸于去年辞世,但他情系阳山、情系山区,为山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谢士恒先生植树“造水”的先进事迹被新华社记者撰稿刊登后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分别作出了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宣传和弘扬谢士恒先生这种精神。
  谢士恒先生经过多年的劳动实践,由从事医生工作、林业的“门外汉”成长为我们林业的行家里手,更应是我们“林家铺子”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感人事迹极大地鼓舞着我们,激励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全心全总为人民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此我们向全县林业干部职工发出倡议:
  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学习他始终致力于在内地干旱地区为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种植生态林的坚韧精神,学习他把服务山区特别是石灰岩地区贫苦人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高尚道德情操。
  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不图回报、艰苦奋斗和锲而不舍的植林“造水”精神。谢士恒先生把有限的热情和精力乃至生命全部奉献给我们山区人民,5年多来在他的精神感动和行动引领下,与一群热心祖国建设事业的香港同胞携手成立下“香港力行慈善基金会”,建设了东山植树蓄水风景试验区、图书馆、眼科屮心等一系列为民、利民、便民的设施。
  谢士恒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不死,他选择我们阳山县植树造林是我们阳山人的光荣,是务林人的光荣,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为此,全县林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以谢士恒先生为滂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全县林业系统共产党员,要立足岗位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我们应有贡献。
                                                         阳山林业局
                                                         林业系统工会
                                                         二00六年六月